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一口主養羅非魚池塘,面積9畝,平均水深2米(圖1)。2014年12月15日放養規格約為50克/尾的羅非魚魚種10萬尾,由于另一個塘沒有準備好,至2015年4月中旬發病時還沒有分塘,發病時規格約75克/尾,投喂配合顆粒飼料。
        
2015年4月13日死亡7尾。
        
4月14日殺蟲,15日解毒。每天死亡20-30尾。
        
4月16-17日,倒藻,水色發紅后發白。每天死亡70-80尾。
        
4月18日,死亡120尾。
        
4月19日,開始內服抗菌藥物,連續3天。19-21日每天死亡130-140尾。
        
4月22日,開始停料,外用二氧化氯“消毒”,死亡150尾。
        
4月23日,外用“碧水安”解毒。23-24日每天死亡80尾。
       
4月24日上午10點半到塘口,見水色渾黃,測水溫22.5℃,用簡易測試盒測水質,pH值7.4,氨氮1.2mg/L,表層水溶解氧3.5mg/L。池塘邊緣有較多發病羅非魚在水面下停滯(圖2)。發病魚體表無明顯異常(圖3),解剖見發病魚腎臟、脾臟、肝臟、心臟上有大量白色結節(圖4、圖5),脾臟嚴重腫大、發黑或表面有大量的泡狀結構,部分病魚有腹水,內臟粘連(圖6)。
        
取4尾發病魚從脾臟、腎臟、肝臟處接種,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常溫下25℃培養,72小時后觀察沒有長出優勢細菌(圖7)。
        
之后幾天塘主拉網分塘降低密度,死亡量繼續下降,進入5月份水溫升高以后停止死亡。
        
分析:1、近幾年云南省南部和中部的西雙版納州、普洱、玉溪、紅河地區養殖羅非魚在低溫期發生一種以內臟出現大量白色結節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經過分子生物學檢測、組織病理切片觀察和發病癥狀、流行特征觀察分析,初步診斷為類立克次體病。
        
2、本病例放養密度過大,可能是發生本病的重要誘因,在殺蟲后水質突變引起死亡量快速增加,通過內服抗菌藥物和水質恢復死亡量下降。(利洋公司技術部唐紹林 普洱店黃永偉 研究所雷燕 提供 2015.12.17)
 








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
1、轉載本站原創信息,請注明來源:湖北水產網。
2、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909262828 E-mail:hbscw@qq.com
1、轉載本站原創信息,請注明來源:湖北水產網。
2、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909262828 E-mail:hbscw@qq.com